凯发旗舰-凯发k8官方旗舰厅

情满胶东渔灯节-凯发旗舰

情满家乡渔灯节

陈文念

在我六十多年的人生岁月里,对家乡春节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那最隆重、最喜庆、最热烈、最具有地域特色的盛大的胶东渔灯节。

无论走到哪里,在什么地方,我都会念及生活在海边父老乡亲的亲情,更忘不了家乡渔灯节“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万盏渔灯红透半边海”的民俗乡韵;我无论身居何地,每年春节一过,我最渴望的就是赶回老家,和亲戚们一起过个热热闹闹的渔灯节。

在我和乡亲们的眼里,渔灯节比春节似乎还重要、还有意思得多,因为它是这一方土地上渔民心中最神圣的节日,是胶东渔民每年的欢庆盛典。

500

每年除夕一过,我家乡的四个村庄山后初旺、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便厉兵秣马,热热闹闹准备盛大隆重的渔灯节。这些散落珍珠似的美丽渔村依山傍海,镶嵌在黄海海岸上。这几个渔村的村民,祖祖辈辈过着耕海牧渔和上山种田、半渔半农的生活。

“一村山海半个渔港,全疃渔民半村渔船”,这是山后初旺村耕海牧渔的真实写照。渔船最多、渔船马力最大、出海人最多的莫属山后初旺村,劈山傍海的渔港“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山后初旺村以海为生,凭海致富,渔业养殖收入占到村里经济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捕捞产业是村里经济的重要支柱。

得天独厚的沿海地理位置和渔家生活,积淀了一代代说不完的大海与老渔民的迷人故事,而且演绎出这一带渔民独有的渔家节日,创造了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

我在文献档案里读到,渔灯节很早就流行在这几个村中,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各村节日各有不同:山后初旺村、山后陈家村为正月十三;山后李家村、山后顾家村、芦洋村为正月十四。渔民以祭海神、拜龙王、送渔灯等文化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鱼虾满舱,平安归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渔灯节愈加被渔民看重,那份爱大海、懂大海、尊重大海的内涵更加深厚。渔灯节祭海典礼已成为渔灯节最具特色、最核心的内容,而且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年一度的渔灯节属山后初旺村、芦洋村规模大、人数多、节目精彩热闹。随着时代的发展,渔灯节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舞龙队、秧歌队、高跷队、汉服渔灯队踩着锣鼓点,沿街进行声势浩大的祈福巡游;在渔灯文化广场,胶东开场鼓拉开序幕,《渔家号子》《渔灯节》《渔家喜事》等“海味”浓厚的情景剧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掀起一轮又一轮高潮。还有老渔民手把手教大家制作传统渔灯,渔家大嫂在现场包大鲅鱼水饺,供游客免费品尝。现在山后初旺村、芦洋村的渔灯节已是沿海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和一面旗帜。

在我和乡亲们的记忆里,年年岁岁的渔灯节都是红红火火的,美好的祝福如出一辙,但岁岁年年渔民的祭海贡品却不尽相同,贡品数量、品种和档次逐年提升,渔灯节的内涵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时代元素。渔灯节见证了由小帆船摇橹的苦涩岁月到科技赋海乘风破浪耕海牧渔的新时代,它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渔民生活蒸蒸日上的缩影,完美清晰地折射出时代发展变化的脉络和轨迹。

在这个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庆活动中,很多远在外地的游子和渔民后代也都千方百计、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感受这一年一度的渔村隆重盛典。家家户户的亲戚、朋友从四面八方带着礼品、鞭炮赶来做客、助兴;村村的渔民敞开大门迎接五湖四海的宾客。渔灯节那天谁家的客人最多,谁家的人缘就最好,谁家就最有脸面,谁家的日子就过得最红火。

500

每年只要从外地回家,我都要到山后初旺村的亲戚家过渔灯节。

那年正月十三,天空晴朗,寒气逼人,我们全家随着赶节的人流到山后初旺村过渔灯节。在通往山后初旺村的乡间路上,车水马龙,人们摩肩接踵。

走进村,村里洋溢着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家家门前的春联、红灯笼熠熠生辉,与主人一起在门口喜迎客人。白墙红瓦的民居上布满了渔家风情画,一面面院墙上,憨态可掬的大鲅鱼、婀娜多姿的海螺以及渔灯节庆风俗、典故趣闻等画面丰富多彩,令人应接不暇,沿海风情浓缩在渔家人的年画里。

上午大约10时,村子里不知是哪个急性子的人率先点起了鞭炮。一声脆响,把这个寂静的山村炸醒了。它就像是一颗腾空而起的信号弹,紧接着引来了四面八方的鞭炮呼应,家家户户开始放起了“开路”的鞭炮。

鞭炮声就是集结号。霎时间,全村鞭炮声响成了一片,犹如闪电擂动着狂潮,春汛挟来万壑雷鸣,把个小小的渔村生生地抬上了半空,仿佛震动了大海泛起波浪,鱼儿撒起了欢。只一阵工夫,鞭炮的纸屑就像一条条红地毯,厚厚地铺满了大街小巷,铺红了渔村,铺向了田间地头和大海的碧波之上。

渔家的节日就这样踏着厚厚的红地毯,轰隆隆地走进渔家,来到了渔民的心坎里。

这一天,渔民们凌晨就起床,马不停蹄地提前备足了美酒佳肴,准备着迎接亲戚们的到来。家家宾客盈门,户户谈笑风生,不到晌就开了宴席。客人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斛筹交错,推杯换盏,尽显出闯海人的豪爽义气。酒过三巡,吃酒助兴,祈福纳祥,手舞足蹈,唱起了《今天是个好日子》的歌曲。酒桌上渔民畅谈着鱼虾满仓的幸福梦、新时代的中国梦,一阵阵朗朗笑声溢出窗外,飞到大街小巷。

不等宴席结束,船主就迫不及待地准备贡品,把自己年内出海拉到的最大的鲅鱼和事先准备的大猪头搬出来,在含着黄灿灿元宝的大猪头上洒一点猪血,寓意“发血财”“挂彩(财)”。还有渔民亲手制作渔灯,将寓意财富的胡萝卜切成段,用小勺子在胡萝卜段中间挖一个小凹槽,浇上蜡油,便是最原始传统的渔灯。然后,与知名的胶东大饽饽、豆面渔灯、菜肴、果盘一起装进古色古香的大食盒和柳斗里。在柳斗和食盒梁上系上鲜艳的红绸彩花,贴上喜庆祝福的联子。在郑重地烧香焚纸之后,便按着古老的传统习俗到码头送渔灯。这时,渔民们开始各自走出自家小院,走出胡同,向村里的主街道汇合。他们有的全家开着卡车,拉着供品,一路走一路放鞭炮;有的步行抬着供品柳斗,开头几人打着彩旗,随后是三人扎着红绸扭秧歌,抬着硕大的鲅鱼和猪头供品的汉子喜气盈盈地走着,贴着“福”字的木箱里装满大饽饽和香纸,紧跟其后的三辆车都坐满了人,一边敲着锣鼓,一边燃放着火红的鞭炮……他们兴高采烈地到港湾里的渔船上,送上一份渔民对于大海的虔诚与谢意。

你听那欢快喜庆的锣鼓吧!那稠密的鼓点像春雨一样落进了村路,落进了人心,滋润得希望早早就泛绿了。时急时缓、高亢嘹亮的旋律仿佛有魔力一般,将一幕幕渔家生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将脍炙人口的渔家故事惟妙惟肖地演绎出来,场面着实引人入胜。

此刻,除了秧歌,还有什么更能充分地表达渔民们的心境呢?他们用厚厚的脂粉填平了脸上那海风刻出来的深纹,他们用富足的憧憬润滑着风浪锈蚀的骨节腕儿。好看的渔家舞送来今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渔灯节。我似乎看到他们心里那轮红彤彤的日头已经跃出了水面、跃出了心坎,金晃晃地在祥云的簇拥下高高地升起来了。他们一定听到了鱼群的欢叫,一定看到了满舱的鱼虾……

渔港码头,这是节日的主场。

500

放眼望去,码头上千帆披彩,尽是红红的春联、喜字、鞭炮和彩旗,如同五彩祥云笼罩在码头上空。礼炮、鞭炮漫天炸响,与海涛声融合在一起。码头上的船则紧紧相依,连靠在一起,几百艘、上千艘不等。港湾里所有的大小渔船装扮一新,一面面鲜红的国旗在主桅杆上迎风飘扬,四周是数十条大大小小的彩旗和彩带,高昂的船头上贴着“船行万里一帆顺,乘风破浪创高产”等条幅,那声势、那场面,甚是震撼人心。

近看,渔港停靠的渔船排成整齐队列。瞧,每一艘船头、船尾都贴满了长长的对联和大喜字,船桅上挂满了彩旗和鞭炮。人们在船头摆上供桌,举行庄重的祭海仪式。在船队的上空,形成一团五彩云霞,映照得船只红了,海面上也红了,洋溢着一派盈盈的喜气。

祭海的队伍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儿,形成了强大的旋流,狂欢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人们在这儿倾注全部的真诚,开放出生命的各种姿态。他们拥挤着、欢闹着,把鼓乐声、鞭炮声、秧歌声与海涛声交织在一起,再也分不出哪儿是海上,哪儿是地上,哪儿是海浪,哪儿是人潮了。

祭海是节日里最精彩的节目。一场古老而隆重的渔家典礼又一次如期而至。红色喜庆的地毯,从祭台向大海延伸,祭祀者把海碗高举过头。

在司仪的引导下,祭祀渔民高擎巨大的高香,一群渔家后生抬着满满当当几大筐供品,鱼贯走到祭台上。八名彪悍的船老大抬了一头全猪和一只全羊,郑重地放到妈祖像前的供桌上。5名壮汉每人抱着一个大酒坛,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姿态走上祭台,威风凛凛的60名渔家汉子双手托起大海碗,面对着广阔的大海,高声喊诵:“一敬酒:出入平安;二敬酒:波平浪静;三敬酒:鱼虾满舱……”主祭人面对大海恭读祭文:“茫茫瀛海,生命之源……大海恩我,殷殷可鉴……”接着,祭乐响起,32名舞者面向大海跳着献祭的舞蹈。

青山碧海间,渔民以自己的方式庆祝一年一度属于自己的盛会。在天与海之间,夜市万盏渔灯映照碧海,到处是万家灯火的喜庆景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