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借鉴西方的经验和教训(iii)?-凯发旗舰
华为的一个成功经验是借鉴苹果这一竞争对手的发展经验。中国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究竟在哪些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又能避免西方失败的教训?
我的朋友诺奖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给我一个宝贵的启示。他说:"do what americans do, don't do what americans say" (学美国人做的事,别做美国人说的事)。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只所有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是因为他们只是应试教育的好学生,把哈佛和芝加哥的经济学教科书当做经济科学来学,不知道读真实的西方经济史和美国政治经济史,才能借鉴西方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下面对照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来总结西方经济的经验和教训。
(1) 西方何时有过"市场经济国家"?
贸易战中西方打压中国的一个主要罪名就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国内亲美派和自由派反对政府干预的主要论据也是空想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问题是,历史上何时存在过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地理大发现,都得到皇家的资助。西班牙和英国还和海盗签署委任状和分赃协议。英国皇室始终穿海军军官的制服,女王二战中都有军衔。西方殖民主义一开始就是国家资本的海军军国主义,这证实斯密在《国富论》中透露的秘密:“财富是权势”。哈耶克和凯恩斯的争论核心,是反对中央银行,要求回到意大利城邦的私人家族银行。因为英国成立私有央行目的就是给军备竞赛发债。哈耶克受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影响,指出央行的货币政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源头。即使中世纪独立城邦也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因为行会严禁同业竞争,才能避免国内常见的内卷,躺平,也就是新古典的完全竞争,让小作坊的业主和工匠都没有稳定的存在。历史上可以近似看作市场经济的案例只有威尼斯共和国。他们实行富人的寡头民主,在十字军东征时的政绩就是借援助东罗马帝国之名偷袭和抢劫东罗马帝国,造成东罗马帝国最后败给奥斯曼帝国,中断丝绸之路,导致意大利城邦的没落和大西洋沿海国家的兴起。
美国的历史更说明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兴衰的规律。美国的立国者(所谓国父们)是一群奴隶主和走私商人。美国的独立战争胜利得益于英国与法国争夺在北美的殖民地。法国海军打败了英国远征军,结果自己财政破产,引发法国大革命。美国的精英不仅没有感恩报德,反而趁火打劫,廉价从拿破仑手中购买大片法国在美国中部占有的大片殖民地,才能把东部大西洋沿岸狭小的十三州一直西扩到太平洋沿岸的五十州。美国的南北战争,北方搞保护主义才使后起的美国制造业能和英国先进的制造业竞争,南方搞农业的出口市场在英国主张的才主张自由贸易。美国两次建立央行都是为了为战争发债,不得不修改宪法。大萧条的起因就是一战后的三强,美英法都搞贸易保护主义。罗斯福搞的新政不足以解决大规模的失业,还被美国最高法院判决新法违宪。最后走出大萧条的办法就是加入二次大战来发展军事工业,把失业工人大批送上战场。二战后,美国军火工业失去市场,退伍军人没有就业机遇又可能闹事。美国解决“过剩产能”的办法就是《马歇尔计划》,美国提供美元给战争摧毁的欧洲国家和日本来购买美国的过剩产品,同时占据了欧洲和日本的国内市场,大规模抢劫欧州的人才和设备,大规模更新美国的教育和科研机构。美国后来的核能和空间技术,都是依靠主要来自德国的西欧人才。美国又给所有的退伍军人提供奖学金到大学进修,造成美国战后所谓婴儿潮时代(baby-boomer)三十年的经济繁荣。战后美国摆脱历次经济危机的办法都是发动战争。美国《后凯恩斯经济学》杂志的主编告诉我,即使主张”小政府“大搞减税的里根和小布什,都是”军事凯恩斯主义“。也就是国家资本的军国主义。美国的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cia)是世界最大的国有企业。中情局的任务之一是调查全世界各国的矿产资源,眼界远超中国的安全部加国资委。
美国科研的基础研究经费主要来自军工部门,包括原子能委员会(后来的能源部),国家基金会,海军,空军,和北约的研究基金会。美国私立和州立大学都有巨额的免税基金会,和国家赠与的从原住民夺来的土地。美国私立大学基金会最高的哈佛大学高达$530亿美元,州立的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基金会有$60亿美元,全美合计约8400亿美元,对比中国的国家基金会,全年资助科研经费只有约¥318亿人民币合$44亿美元。美国高科技企业如波音公司的研究经费都来自军费订单,军用技术成熟之后再转移给民用。包括互联网,手机,导航系统,连野营运动服装和器材,都是美国军用技术廉价或无偿转为民用技术的结果。中国的航空和军工企业的订单低利润,不得不发展民用的汽车,家电,和房地产来补贴国防科研。究竟中国的混合经济市场竞争的成分更多,还是美国的市场竞争成分更多?西方发达国家用军备竞赛和农业保护获得的补贴,远高于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的中国,怎么可能中国成为非市场经济下的”不公平竞争”?
(2) 美中房地产市场的经济地位
美国的金融市场,股市和债市都约$51万亿美元,房市$47万亿美元,规模大体相当。中国的金融市场,按照美国的估计,最大的房市高达$43万亿美元,债市$10万亿美元,股市$6.5万亿美元。中国的房市约债市的4倍,股市的6-7倍。中国金融界流行一个看法,认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处理房地产泡沫非常谨慎。但是房地产在美国不是支柱产业,历次处理房地产泡沫的方式都是快刀斩乱麻,不惜让投机房地产的金融机构破产或重新分配资产,经济复苏的速度远高于保护房地产资本的日本。
历史的比较研究发现:房地产价格大起大落的驱动力来自产业的兴衰和转移。新兴产业的兴起创造大量就业,并带来领军产业的高利润,因而推高当地的房地产价格。高房价产生的荷兰病导致其他产业的出走,新经济在房地产的低价地区首先发展,导致老工业区的衰落和经济中心的移动。衰落地区的人口出走,税收减少,导致老城市的衰败。美国经济新陈代谢的速度高于欧洲日本,表现在美国居民的迁移速度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美国人平均5-7年搬家一次,一生中平均搬家约12次。所以房地产难以成为支柱产业,反而使房产税成为地方政府维持教育和基础设施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美国也没有中国如此巨大的房地产公司巨头。美国专业经营居民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都是中小银行和信用社。美国的历次金融危机,联邦政府减税刺激经济,地方政府反而增加房产税维持地方稳定。所以,美国租房比买房经济上对劳工阶层更合算,因为可以逃避房产税。美国高科技行业的年轻人高薪而不愿买房,因为他们几乎2-3年更换一次工作,新职工薪水增加快于老员工。买房反而成为高薪跳槽的累赘。这和中国以及东亚的农业民族: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正好相反。
我1980年代在美国得州首府奥斯汀亲历了美国的“储蓄贷款银行危机(saving & loan crisis)”。1970年代的中东石油战争使美国汽油价格大涨。生产石油的得州经济高速发展,大批美国人移居得州寻找高薪就业,使房地产价格大涨,主营居民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中小银行和信用社利润高涨,开始投机投资性的商业房地产。不料八十年代各国的石油生产过剩导致油价大跌,得州以石油牧场为主的简单经济结构无法转移产业风险,导致1987年开始经济急剧衰退,大约40%的储蓄贷款银行破产,大批无法支付房贷的银行拥有的住房被老布什政府设立的专业公司接管,他们实行的处理办法,不是日本式的资产保值增值,而是壮士断腕,快速拍卖。卖不出的贫困区的房产干脆扶贫,给贫困线以下的居民低价出售,但要求购房者必须申请$1000美元贷款。结果大批原来吃救济的黑人贫民,突然成为有房的“中产阶级”,就立即去寻找辛苦工作来支付贷款,几年后黑人的平民区变成新的中产阶级区。得州的产业也开始多元化,发展高科技和医疗产业,成为可以和加州硅谷竞争的硅丘(silecan hill),因为奥斯汀有丘陵和湖泊,生态环境比加州好得多,房价也比加州便宜的多,吸引大批高科技产业从东部和西部移居得州。最新的案例就是特斯拉总部从硅谷移到奥斯汀。
1987年我43岁才取得博士学位。里根削减科研经费使大批物理学家失业或半失业。我在奥斯汀的独家住房是空手道从政府拍卖中获得的。房价远低于破产前的市价。6%的交易费由政府买单,申请购房的房贷首付从通常的20%降到零,分期付款的房贷月供比租金还便宜。这就保证了我后来二十年的低薪得以继续基础研究。美国法轮功的大纪元报,亚洲自由电台,香港苹果日报,和维基百科前几年共谋编造的所谓“陈平的美国豪宅”的谎言的源头,实际是老布什政府的扶贫项目。国内误以为美国的基础科学家有什么高薪待遇。实际上八十年代后期高科技科学家的待遇不如普通的秘书,而且是没有稳定就业的合同工,经济地位类似脑力劳动的农民工。这是中国建于小城市的大学和研究院有可能大量吸收海外科学家的经济原因。
我曾多次和中国政府介绍美国处理房地产泡沫的经验,不是保护房地产投机者的利益,而是拍卖破产房产扶贫。但是至今没有被接受。估计原因是地方政府依赖房地产业作为地方财政的收入大头。只有中央政府才有能力快速处理房地产泡沫,促进新兴产业,而非维护夕阳产业。这是中国可以借鉴,但是教科书经济学回避的历史经验。
后面我们将讨论,金融和教育的布局改革,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破解教育,养老,医疗的新三座大山的关键“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