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旗舰-凯发k8官方旗舰厅

《抓娃娃》里的阶级再生产为什么失败了?-凯发旗舰

文 | 峣峣

刚看完《抓娃娃》,随便唠两句。

老规矩,全是剧透,想看完再读的朋友可以就地收藏退出。不过话说回来大家可能已经在别地儿被透过了,而且电影的主线情节比较简单,且不影响片中密集且独立的笑点,不在意的朋友和不打算看的朋友跟已经看完的朋友可以继续往下看。

首先说我的结论,抓娃娃是部非常优秀的搞笑片,笑点密集程度令人发指,往往一个包袱没笑完又来了另一个,很多笑点都很神金,什么“一级厨师”,“爱马仕kelly橙色荔枝纹”,东百人的搞笑基因真的是个无底洞,足够让大部分观众在影院度过连续爆笑的两个小时。

500

其次作为一部搞笑电影,抓娃娃还非常深刻。当你走出电影院之后,几乎立刻你就会觉得这不是一部搞笑片,而是一部恐怖片。

爆梗的气息退散,露出的是父母强烈的控制欲在孩子身上留下的不可逆转的伤疤,以及中国高速发展30年背后,生活环境差异巨大的几代人间根本无法平移的教育经验。

既能做到爆笑,还能做到反应实际,把喜剧背后的悲剧完整的展现出来,这在任何一个评价体系中都理应是部优秀的影片,然而该片不仅在豆瓣只有7.4分的评价,还被知名导演陆川评价为“文化的悲哀”,评价了吧又后悔,转头说自己被盗号,我和沈腾贼铁,然后又被头条官方打脸,说你这发帖手机就是你自己,和澄清的帖子一模一样,大家信他不如信我是秦始皇。

500

500

我又翻了翻各种低评价,许多要么是到处强调根本不好笑,以此突显自己的牛掰,要么说深度不够,把讽刺理解成导演拿苦难取乐,照这么说那以后讽刺片都不用拍了。

500

所以抓娃娃到底讲了个啥呢。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楚门的世界·劝学篇》。

500

而且由于男主是已经有了童年大house大泳池的记忆之后才被乾坤大挪移到了假世界,生活轨迹里还有学校、商店这种真实的不可控要素,并不是楚门那种连天与海的边缘都是人为封死的百分百荒诞真人秀,所以大概算是0.75个楚门的世界吧。

在这个世界里,白手起家的大富豪马成刚买下了自己幼年时期生活的整个大院,并将其改造成了地下有中央厨房,衣柜直通地下“督学办公室”,周围住着虚假街坊邻里的“马继业成长作战指挥中心”(我编的)。

500

秉持着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原则,被养的白白胖胖的儿子马“继业”被父亲从衣食无忧的日子里拉出,生活在了这栋外边破旧不堪的大院里,马成刚夫妇每天强调自己有多穷多穷,但在马继业看不到的地方坐豪车,出入豪华场所。

从此,马继业被当做一棵绝不能长歪的白桦树一路培养到高考前夕,被修剪掉了所有不被期待的梦想、欲望、以及天赋——比如玩电子游戏,做长跑运动员,以及正常的同学交往,私生活跟内心想法如同俯瞰草原上的牛群般一览无遗。

在以假马家(一栋破旧大院)为中心半径一公里的范围内,都是富豪老爹布下的电子监控、人肉监控、假路人/商贩,这些负责跟踪马继业的成长并保护他的人,真实身份其实是后勤、外教、和各领域教育专家。

500

这些“工作人员”,包括由教育专家扮演的马继业的“奶奶”,共同秉持着明确、高效、高速的教育宗旨,在马继业高考前的小学到高中生涯的每一个细节里强化他人生中的最大目标——考上清北大学,给家里接班,也就是所谓的实现富豪阶级再生产。

为啥是考清北大学,而不是像更多富豪那样用钞能力“捐”一个美国重点大学文凭呢?

影片里也给了解释,马成刚的大儿子马大俊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结果不仅性格上略有瑕疵,文化上也比较焚书坑儒,马成刚每次看到他都气的直呲牙。

从剧情之外的影片创作目的来说,现实中富成马成刚这样的,以及比马成刚更富的,确实也不用为了让孩子接班,实现阶级延续而死卷高考。但电影不能只给富豪阶层看,想让受众最大化,还是得想办法把剧情走向限制在必须卷高考这条能让最广泛的普通观众共情的路线上。

电影中,马成刚显然不会把马大俊的这些问题归咎到自己对大儿子的不管教、不信任,不支持上面,或是父母离异,又被送到美国的马大俊对父母亲情的缺失上,而是下意识归因于孩子废了,必须尽快练新号,也才有了马继业成为马楚门的事。

500

有句话叫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幼年贫穷的马成刚的童年是不幸的,但他选择用马继业的童年来治愈自己的童年。

和许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一样,马成刚忽略了时代的特殊性,他也有一个错觉,那就是自己事业上的成功就是因为自己的努力跟能吃苦,只要马继业跟自己吃了一样的苦,就一定会成为和自己一样优秀的企业家。

既然目的是复刻另一个自己,能释放出来的控制欲就是无限的。

因为自己那个年代没有电子游戏,所以从来不让马继业碰任何电子设备;因为自己小时候每天熬药给身体不好的奶奶喝,于是干脆找了个教育专家扮演奶奶每天卧床,让马继业也每天熬药;科技时代,孩子羡慕班上的同学,想卡七天无理由退换的bug玩一把班上同学都玩过的游戏,买了个打算到时间就退的平板,结果马成刚让人把机器泡了水,马继业只能去捡瓶子贴补家用,又因此被班上同学霸凌。

这些人为制造的与时代错位的穷跟无尊严(如今30都能买到不错的鞋,低配电子产品也并不贵)所带给马继业的童年阴影,会伴随马继业一生,却都被马成刚当做一种锻炼。

然而马成刚就真像自己说的那么完美么?从来没有过逃离现实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勤奋努力?

每个人对自己的童年都是美化过的。每晚家庭规定的阅读时间里,只有马继业在看书,另外三个人都在看书后面的手机,像极了如今许多父母一边狂刷抖音,一边指责孩子总是想玩手机。

500

这其实就是细细考虑下来,片子想要表达的内核。

尊重与真实,以及建立在漠视跟虚假上的父母对孩子的霸凌。

所谓的投入重金的教育,实际上是掩藏在笑声背后的长期霸凌,孩子并没有被当做个体来尊重,漠视下的“保护”,“为你好”,“你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也成了一种霸凌。

不真实感充斥着马继业的生活,随着年龄增加,认知失调也愈加严重。马成刚经常说高考后就把一切告诉马继业,说他到时候得多么开心,可他们都没想过,马继业将要面对的是人生中大部分经历都成了虚假。

仅有的跟世界的几次真实互动,是捡瓶子、被霸凌、跟班上女生搭自己的自行车。

500

这个女生还被父母怀疑成马继业早恋,被安排当地舞蹈学院特招(实际俩人是兄弟)。

和如今许多真实的孩子一样,马继业在高考前几乎没有个人自由,感情生活被严厉把控,父母的爱成为了引导孩子按自己想法走的有条件嘉奖,电影只是无限放大了这一点,而“高考后就把真实情况告诉你”,也对应了现实孩子高考前的低自由,禁止谈恋爱,与大学毕业立马要求结婚生子,被扔在完全自由的社会里挣扎扑腾的情况。

这不得不说算是在目前最为重要的阶级流通渠道——高考依然发挥主要作用的背景下以家庭单位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逻辑,然而人,他毕竟不是机器,也不是宠物,更不是什么投资标的。

他们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只不过是个小孩而已。

500

以利益最大化为行动纲领的人生不一定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但大概率会失去一些更加宝贵的东西。

比如相信父母会无条件爱自己的底气,比如遇到真正的困难时支撑自己趟过去的毅力,比如与人沟通时的自尊自爱不自轻,以及对他人的选择跟人生的尊重,这些都来源于主体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收到来自他人的足够的尊重,以及有多少是真实的珍贵的互动。

真实的互动,这个很重要,社会性生物的特殊性就在于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达成精神健康不可或缺的成就感、意义感,人需要作为一件事情的原因存在,也需要造成某些结果,否则便有可能陷入虚无、自我怀疑、认知失调等情绪障碍之中。

大家可能也有过这种经历,之前emo得不得了,去公园散散步,跟大爷大妈唠唠嗑,帮小孩捡挂在灌木丛里的风筝,去海边无偿捡捡垃圾,顿时就会好很多,这都来源于人类对于作为原因的执拗,对互动的需求。

而当代许多社畜陷入到对人生意义的怀疑,做什么都提不起力气,许多也同样来源于财富集中后大公司流程性工作与日俱增,工作被拆分的过于细碎与程序化所带来的真实性、意义感缺失。

500

人是一种格外需要生存意义的生物,大人需要这些,孩子同样需要这些,或者说更需要这些。

孝顺了十年患有心脏病的奶奶,结果奶奶没有心脏病,街坊邻居鸡犬相闻,结果都是家里下人,为湿水的平板电脑惊恐万分,担心的不眠不休,害怕的要死要活,每天翻垃圾桶被同学霸凌就为了补上一千块钱,结果平板是父亲派人整坏的,那么还有什么是真实的呢?

捡瓶子时的自由是真实的,也成为了为数不多让他单纯快乐的事。

500

▲摆脱父母后的马继业,仍然沉溺于捡瓶子

笔者小时候家里是特困,也正赶上城市大拆大建的时候,家附近有一片工地总有一些铁皮铁丝螺丝钉那些东西,有的时候家人在麻将社打麻将,我就在外面拿吸铁石跟塑料袋捡那些东西,一下午卖个一两块钱,挺有意思的,也没给我留下什么阴影,因为这些都是真实的,家人也没让我捡,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我自己也是半玩半想吃辣条,而且说实话,我的童年和今天孩子的童年不一定哪个更幸福。

小时候我捡铁丝,摘野番茄,吃生瓜蛋子,种黄豆(都是在城市里),捡野猫,在荒地里垒砖头煮饺子,可最近我看到了一个词叫给孩子“丰容”。

丰容嘛大家知道,生活在动物园里的动物与原生环境相比过于逼仄,单调,以致出现了刻板行为,给动物更大更私密的空间,一些可互动的物品,保持它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动物理念上去了,反而孩子这边在两点一线的生活中出现了刻板行为,不仅是能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自由度越来越少,更是没有我小时候那样私密的秘密基地。

笔者在小初高本科中的一个亲身经历就是,小初高时的老师只看成绩不看其他,反而本科老师三天两头关注你的心理健康。

这当然和本科没有升学压力有关,但更因为我们班一共二十人,因抑郁中途休学退学的就有仨。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问教授毕业论文相关的问题,她说千万别担心,相信我你们都能毕业,你们只要健健康康的别多想,都能顺利毕业的。

我说我没事,我心大着呢,就随口一问。

就像游戏《中国式家长》里面的培养困境,多少人打开游戏时野心勃勃地想要培养一个清北孩子,最后都在孩子的快乐与爱好面前妥协,变成了想要培养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的孩子。

500

有人妥协,就有人一条路走到黑,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事业,不放过每一个kpi。

电影里的马继业,以及许多“鸡娃娃”家庭的孩子与其说是一个人,其实更像是一家当事人并不知晓的公司,是富豪/打工人父母的创业项目。

所以他们需要像资本一样不断增值。围绕他们考试成绩,成长情况,社会关系的日报,周报,年报一样都不能少,成绩是只进不能退的,退了要开大会统筹解决办法,乐器是要考级的,哭着也要考,家长可能连一节课都学不下去,却觉得孩子熬一熬就能成为艺术家。

最后再补上一句我当初可没你这么好的条件

像极了老板对员工说,我给你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你为什么周末不愿意加班?

500

▲墙上的诸多老师

决定人的精力的要素中通常分成四个账户——由睡眠锻炼饮食决定的身体账户,家人朋友构成的情感账户,挑战内容和环境决定的思维账户,以及自己究竟有多想达成目标的信念感组成的意志力账户。

马继业的所有账户,在假奶奶假死,日复一日的学习,跟强加的人生意义面前,基本已经透支光了。

他也用自己的办法回敬了自己的家人们。

500

他在高考时利用提前交卷创造了人生中唯一不被监视的空档期,利用调虎离山终于来到了掌管自己人生十几年的地下室,看到了一同度过十几年的假死的奶奶。

奶奶哭着说,对不起,继业,他说没关系,李老师。

面对赶来的父母,他说你们又是哪位老师呢?墙上没有你们的名字。

既然没有尊重,只是同事关系,那就按同事关系走吧。

有个短影评写的很好,贴在这里: 父亲托付给我资金买菜的信任教育,奶奶教育我要交往诚实之人的诚信教育,妈妈给婆婆洗脚的孝心教育,变成了一场巨大的谎言,一场可笑的表演,一次荒唐的实验,一次虚妄的赌局,可赌掉的却是我实实在在的宝贵人生。你问我有什么可委屈的,于是我在你们眼中最看重的一张纸上,画下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鸽子。

马成刚绝望的脱口而出,“你有什么好委屈的,这也是我们的人生!”

马继业看着父亲,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至少你们选择了,不是吗。

500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可有的父母会毁了孩子的原生家庭同时,也毁了现有家庭。

最后,马继业以705分的成绩报考了体育学校,在看到了过去十年的荒谬后,他选择回头寻找生命里的真实部分——长跑梦想,也许自己在长跑上一无是处,可谁又知道呢。

没有从尊重的角度出发的教育,要么孩子会成为一个软弱无主见自卑的人,要么,就是会为了赢得尊重做出任何事,包括毁掉自己的未来。

500

而真正扎心的是,即便马继业按照父母给的路,也有很大概率并不会成功。

要知道,马成刚的成功,大概率是改革开放后各行业的空白给了他在某行业恰好的先发优势,这和他的穷苦,和那些滑稽毛驴跟故意弄漏的鞋底有关系,但不大。

从他很少去公司管事来看,很大可能他做的生意已经步入正轨,只要不瞎折腾就是稳赚的买卖,即便未来垮了也很可能是因为时代的变化而不是个人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殷实的家底其实完全足够让孩子先完成长跑梦想,碰壁或退役后再学习经营管理,而不是发现真相后选择补偿自己被剪掉的梦想,既错过了运动员的最佳训练期,也错过了清北大学。

而马成刚对孩子的应激创伤是啥反应呢,是和大儿子一样,二儿子废了,生个新的吧,开启新的循环。

500

他的大儿子废么?

马大俊没有父爱母爱,从小被扔到国外,却依旧关心家里人,心疼弟弟,高价收购马继业的瓶子,看所有人都围着弟弟也没有任何歹心,却在马继业失踪后第一个被父亲怀疑,连后妈都说大俊不是这样的人。

马成刚不喜欢他了就可以换个儿子养,他却没有办法换个爹。

马成刚不了解自己,对自己没有关心,尊重,他却也学会了爱别人,在老弟比赛时唯一一个到场。

500

二儿子废么?

马继业为人善良,节俭聪明,乐观好学,知道真相时也挺住了,没有崩溃。

马成刚的教育,在他觉得重要的地方统统都很失败,而在他认为不必要的地方,通通都很成功

然而他们活的都不开心,他们活在父母永远无法被满足的期待之中,和千千万万即便已经很努力,却依旧活在“不够努力”的愧疚中的子女一样。

影片后半段马大俊登上雪山的一句话点明了影片的另一个主题——活给自己看。

500

打破循环,追求法律允许内自尊自爱幸福快乐的一生,是做儿女的利益最大化。

不以阶级再生产为目的,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行使以尊重和爱为前提的教育权,则是父母的利益最大化。

至于马成刚的利益最大化,大概是赶紧找一个职业经理人吧。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