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áng”根本就不是个汉字,这个怪图案究竟是从哪来的呢?-凯发旗舰
来源:
好多人,尤其是陕西人,总会不无自豪地炫耀“biángbiáng面”那个“biáng”字的写法,说他是最复杂的汉字,之一。
但请不要自作多情了,这根本就不是个汉字,历史上的任何一本字典都没有它,它就与图2里那些”招财进宝“、”双喜临门“之类的图案是一种东西,你可以说这是个标志,是个商标,是个鬼画符,却不能说这是个汉字。
“biángbiáng面”这个名字有很多可能的来源,或者是某种拟声词,说做这个面会“biángbiáng”的声音;或者说是”扁扁“的讹音,说这个面条很扁;但更可信的,“biángbiáng”就是“饼饼”,因为“饼”自秦朝以来就泛指一切面食,面条本来就是叫“饼”的。
这样也好那样也罢,反正,无论哪种词源,都用不上这么个怪图案。然而用终究是用了,这就要称赞陕西省的文宣工作很到位,把这个”最复杂汉字“的伪小学噱头营销得深入人心,成功带红了陕西的面食,让那些馋嘴的游客为了这口“油泼臊子面”,萌生了入秦旅游的心思。
但我们终究还是要问,这个怪图案究竟是从哪来的呢?那些专为营销的伪文化媒体当然信不得,小编们捏造的”民间传说“都不会比福娃欢欢年纪大。
不过,这个符号还真是挺古老的。它源自明末清初,洪门开香堂画的道符,如图3右上角,图4是放大的样子,你可以看到它基本上是个“戀”(繁体的“恋”),又杂揉了一个“馬”、一对“長”和一个“辶”,两侧还有一对费解的曲线。
这样的合体字,就是道符的基本样式,如图5,那是乾隆年间,娄近垣编纂的《梵音斗科》里记载的道教符咒,如你所见,都是这个调调。*像这样,相信文字的组合具有魔力,这种迷信广泛出现在各种文明里。我之前研究欧洲神秘主义的时候,也留意过它们有一种“交织字母”的符咒,如图6——《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罗恩吃巧克力蛙集卡,就缺一张 阿格里帕 ,这位阿格里帕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德国最著名的神秘主义家,他就亲自发明很多字母版的“招财进宝”。
话说回来,很可惜,洪门这个道符的具体含义现在已经无人知晓,只推测可能暗含了“留恋大明”、“一马当先”之类的口号。但在洪门三百多年来的发展中,这个道符也传遍了从东南沿海到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各地群众记住了这个道符,给它赋予了很多读音,附会了别的含义。
比如在四川和重庆,它的变体写作图7的样子,读“zuí”,相当于“贼”,是指强盗;在潮汕,它的变体写作图8的样子,读音近似“sà”,给原本的道符增添了“日月”和“干戈”,意思是“恋情”,还解释说,恋情就得谈(言),就得缠绵(糸),就得动心(心),就得长久(長),就得不分昼夜(日月),搞不好还要打起来(干戈)……
这整套说辞,就与陕西人给biáng编的歌谣,什么“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弯,右一弯;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旁,心字底,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车进咸阳”,是一模一样的。
只不过,陕西人什么时候、为了什么,竟想起来用这个道符做面的名字,也同样是难以考证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