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旗舰-凯发k8官方旗舰厅

神童、牛娃、名校......​好牌更容易打烂,选择比天赋​重要-凯发旗舰

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

大家知不知道“神童张忻炀”的故事?

他10岁读大学,16岁已经在读博。现在他对着镜头苦哈哈地表示:“父母还欠我一套北京的房子”。大家一看,哈哈,神童又怎样,到最后只不过就剩一套房的梦想而已......

但别急,如果把故事看完整你就会发现,还真怪不得这孩子。

祖坟冒青烟的张家,徒有一个所谓“神童”,可惜父母格局跟不上,一家子逐渐沦为笑谈。建议张家父母趁热写部悔恨体自传,书名就叫《我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张忻炀10岁参加高考,成绩只有500分出头,想再读一年考个985,谁知他父母宁愿让儿子凭着500来分凑合着去读个什么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也要换一个“10岁进大学的神童”之美名。

本科期间老师建议13岁的张忻炀多等一年,满14周岁就可以去德国深造,结果他父母又是强行反对,绝不能浪费一年,非要让儿子马上在国内读研。

抛开学术选择,再看看生活选择。张忻炀跟父母说只要在北京买套房,他就继续在北京读书。父母嘴上答应,背地里实则租了一套房来骗孩子。这就是为啥张忻炀说出“他们欠我一套房,这套房放到现在也值1000多万”。

好家伙,张忻炀的父母就像上帝一般,为自己的儿子关上了一扇门,又关上了另一扇门......

读书他们控制,留学他们阻止,买房他们拒绝,一生都活在不懂装懂的无知和愚蠢之中。

认知不高,还瞎指挥,很多父母的控制欲就是如此迷之自信。

早上大学就是牛吗?早毕业就是优秀吗?真不知道这神叨叨的时间紧迫感到底是怎么来的。

其实仔细想想,这也源自一种扭曲认知,觉得考上大学就是一个孩子成功的标志。他们认知落伍、思维狭隘,还强势霸权,说一不二,心里只考虑自己的目的,不考虑孩子的发展。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年龄的事,所谓“神童”固然智商超群,但生理和心理发展进度是后天无法改变的。心理学早在一百多年前有科学依据在那摆着,这张家父母不懂科学就算了,抱着莫名其妙的紧迫感一步步把孩子顶到杠头上,图的不就是自己倍有面子那么几年吗。

要我说,这就是拿孩子当赌注,给自己赌明天。

现在看来,像是要输在半道上了。当然,也可能这孩子以后也会奋发图强创出一番天地,谁知道呢,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的父母不拖后腿、不一意孤行,他的人生会截然不同。

这件事教育我们:摊上“扶不起”的父母,孩子再“神”也没用。

有的父母没什么文化或见识,但是至少不拖后腿,不毁孩子;而有的父母,稍微有点文化,但不多,反而坏大事,很容易集高控制欲、毫无远见、好大喜功、无知无能、极低格局于一身。

你看张忻炀的三次选择,但凡父母做对一次,都不会让如今的张忻炀看起来觉得人生那么不值得。

选择真的比天赋更重要,否则一手好牌会被无知的家长打得稀烂。

其实不得不承认现在我们大多数家长带娃有很大成分的功利心在里面,但功利和虚荣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无法撇清。但功利心的目的地到底在哪?

实际上,送到一个新高度,就有一个新高度的新烦恼,名校也不是终点。到时候就会发现,补课业还能找补习班,补做人可就难了。

我已经不止一次听到北大、清华的女生吐槽本校男生。

就连我的“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的教授也提到了这个。她在美国读了心理学硕士和博士,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有一次讲到一个什么理论,她忽然说:“清华的女生一般看不上清华的男生。

乍一看,这话似乎也没什么深奥的理论在里面,反而可能会让人觉得清华的女生清冷傲娇、自命不凡、眼光过高。

教授后面的解释就非常有趣了:“清华的男生之所以不被女生看好,是因为他们似乎除了会考试之外,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尤其是待人接物的方式和能力,是非常大的短板。”

之后她又举了几个例子:“大部分男生身上看不到绅士风度、生活能力比较差、妈宝也不少、总是跟女生抢自行车停车位、大小活动中体现出了很强的精致利己风格......”

倒不是说女生一定需要被男生额外照顾或礼让,毕竟在高校的校园里,平权是个基本生存法则,况且大家都为了学习在拼命,都很忙的,哪有空天天照顾别人的感受?所以,作为男生当然可以不在意为人处事的风格,那么,当然也就不会被女生青睐,这是相辅相承的,不能因为女生不喜欢你的作风就说人家女生自命不凡、眼光过高。

教授又紧接着举了一个例子,说偶尔出现一两个有绅士风度的男生,非常受同学欢迎,人缘特别好,但学习成绩在班里基本倒数。

这就很有趣了吧——做人和做学问,难道是冲突的两件事?尤其是在清华这样学霸云集的地方,一个人“做人”的水平很容易被放大。

我就挺好奇的,那个总考倒数的受欢迎的男生,和那些冷眼以待的独行侠学霸们,谁的主观幸福感强一点?考试分数和排名也许可以撑个三四年,毕业之后呢,走上社会呢,成家立业呢,一个人格上丰满、生活态度热烈而积极的人,难道不是有更大的幸福空间吗?

无论是让家长引以为傲的“神童”,还是各地挤进了名校的“牛娃”,到头来都可能既无法被别人喜欢,也无法喜欢自己。这真是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孩子想看到的结果吗?

如果一群孩子看起来只剩死气沉沉、应付度日,甚至看不到青春该有的莽撞,考起试来个个拿手,其他活动该不参加,没有朋友,不会倾诉也不会倾听,说白了不像一个活生生的人,像个行走的人生任务打卡机......我只会觉得他可怜,没觉得他很厉害。

有多少人把自己的孩子养成了做题家、考试机器,可他们走出家门之后却并不不快乐,也不受欢迎。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一个“积极教育”的概念,就是说学生获得学业上的成就感的同时应该获得与之匹配的幸福感。过去50年我们拥有更多教育机会、更多艺术教育、更多娱乐、更多图书、更多购买力,但研究表明有20%青少年在高中之前体验过抑郁,对生活的满意度并没有比50年前更满意。尤其是在感恩、积极建设性回应、性格优势、人性、积极情绪等等很多方面都退步了。

也许有人会说:我的孩子又不需要被所有人喜欢。

但很少有人会想:我的孩子喜欢他自己的样子吗。

张忻炀就是一个看起来不喜欢自己的人,他说出去工作没意义,买房也没意思,一个曾经被认为拥有无限宽广的未来、应该有更大的抱负、更大格局的梦想的神童,现在对他来说有意思的事情不多了......很多人可能状态都差不多,似乎只要能解决自己的温饱,在大城市混吃等死也是一种活法。

这些孩子可能已经很努力了,但最后还是活得像是父母的傀儡,先别说什么能创造价值啥的了,你又不欠这个世界,凭什么要靠牺牲自己的幸福感来给别人创造少一个不少的价值啊?创造价值不难,对自己满意、对生活满足,这才是最难的。

不管孩子本身多聪明、优秀、有天赋、勤奋、努力、有理想有主张......碰上一对喜欢牵线的父母,自己就像个木偶,选择面变小了,天赋和努力的意义会大幅缩水。

想开点,只要明白“选择比天赋重要”,就会发现正确、明智、积极、有效的选择题,其实是由家长来答题的。

换句话说:要鸡娃,先提升自己的格局。

热点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风闻最热

全部专栏

"));
"));
网站地图